
郸城县东风乡郑庄小学学生在做课间操。□本报记者孙玮李海旭 通讯员胡健康王洪振文/图 郸城县曾是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,2019年5月郸城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。这个刚刚摘帽的贫困县是如何办好教育事业、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的?近日,记者到郸城县进行了实地采访,探寻该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支撑和成因。 体制创新 一群“教育村长”,挽救了农村失学儿童 郸城县双楼乡双楼村有一名8岁的留守儿童张娃(化名,下同),因父母常年外出打工,张娃只能和奶奶一起生活,由于缺乏相应的教育管理,张娃放学后总喜欢满村跑着玩,不写作业,且生活不懂自理。双楼乡双楼一中的教师钱梅,也是双楼村的“教育村长”,她在走访时了解张娃的情况后,就经常利用周末去张娃家给他辅导作业,并教他洗衣服、做家务,随着钱梅的不断引导和帮助,张娃的功课不仅慢慢赶了上来,生活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,如今,张娃已进入郸城县职业中专学习。 几年来,钱梅感触很深,她认为在全县创新性地设立“教育村长”这一岗位,意义很大,“教育村长”能精准地实现学校和村庄、教师和家庭之间的有效衔接,有效实现了郸城县“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,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致贫”的目标。 郸城县教体局扶贫办主任钱伟介绍说:“目前,像钱梅这样的‘教育村长’,郸城县有3171名,都是中小学的一线教师,他们利用课余和周末,深入千家万户了解民情、学情,群众的所有‘教育事’都能得到及时解决。”近年来,该县小学六年巩固率、初中三年巩固率均达到100%,学前三年毛入园率、小学阶段净入学率、初中阶段净入学率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 敬业奉献 一群“神经”校长,盘活了一批乡村学校 几年前,郸城县双楼乡庙集小学学生“外流”现象还很严重,在这所小学里,留守儿童占到三分之二,因为留守儿童多,学校还要为学生安排食宿。“学生食堂必须确保干净卫生,若聘用一个干净麻利的师傅,每月工资需要三四千元,学校承担不起。”为了招聘学生食堂的做饭师傅,庙集小学校长范增记没少伤脑筋。为节省开支,范增记把正在外地打工的妻子叫了回来,成为这所小学食堂里唯一的“大厨”,工资也由在外打工时的每月四五千元,下降到了每月一千多元。 从此,村民们就亲切地给范增记送了一个绰号叫“神经校长”。慢慢地,在范增记的带领下,庙集小学不仅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信任,还实现了学生“回流”,全校小学生由2015年的64人,已增加到现在的187人。 白马镇是郸城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,也是个有着近10万人口的大镇。“为了留住老师,这几年全镇各学校非常重视‘感情留人’,对新分来的年轻老师,学校为每人购置了一张新床、一套新被褥,同时保障好每天三顿饭。周末老师回家时,程庄小学的女校长周勤还亲自开车把年轻老师送到镇上。”白马镇中心校校长何福华说。就这样,学校付出了真情,也留住了人才,新分来的年轻老师几乎都在这里扎下了根,全镇偏远乡村学校的生源非但没有“流失”,一部分学生还从县城“回流”了回来。 近年来,郸城县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“造血”功能,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,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,全面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,确保农村学生吃得好、住得好、学得好、玩得好,切实推动教育向优质均衡和现代化目标迈进,全县城乡之间、学校之间的质量差距明显缩小。 正是有了这群爱岗敬业的乡村小学校长,让乡村学校实现逆势“生长”。目前,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已达到257所,农村中小学寄宿生达到6.86万人,全县乡村学校吸引力不断增强。 尊师重教 一项项政策举措,催生了一个幸福职业 在郸城县,教师职业深受社会各界尊重,做一名人民教师是幸福的。 郸城县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,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公务员工资12个百分点,并落实了乡村教师的生活补贴、工作补贴、农教补贴和班主任津贴,教师教龄津贴在落实国家规定标准基础上,每增加一年教龄还额外增加10元。 为了让农村教师住得好,郸城县委、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。截至目前,全县共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1115套。“住在教育社区特别舒心,周边小区住宅均价每平方米早就超过了6000元,而我们居住的教育社区买时才2200元一平方米,而且五证齐全、规划高端、配套完善。”郸城一高的教师董博经常向亲友自豪地介绍。据了解,全县像董博这样在教育社区居住的教师有近2000户。 2月25日上午,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,郸城县教体局荣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,该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罗明党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代表参加了表彰大会。 数字为证 一个农业大县,开创了教育发展新局面 “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,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。”这是郸城县委、县政府的庄严承诺。 在郸城县,县委、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发展放在第一位,为了改变和提升办学条件,近年来,郸城县投入到教育事业上的经费每年都在增加。为办好农村教育,近年来,郸城县全面实施“改薄工程”,投入改造薄弱学校资金2.1亿元,规划项目309个,全部用于农村学校建设,实现了从“有学上”到“上好学”的转变。郸城县也于2017年获评为“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”。 在很多县区,都建设有各种“产业园区”,而在郸城县,有个累计投资15亿多元,占地1000多亩,高标准建成的“教育园区”。在该园区内,郸城一高新校区、郸城一中、第二实验中学、第二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已建成并投入使用。据了解,2016年以来,郸城县在义务教育阶段总投资51264.6万元,共规划建设项目206个;学前教育阶段投入资金4029万元,规划项目91个;普通高中阶段投入9658万元,规划项目13个。 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,郸城县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资助体系。2020年,全县发放各学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金50285人次,共2936.305万元;为12537名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,发放贷款金额9706.92万元。全县全学段学生实现了只要有困难就能得到救助的目标。 谈及郸城县教育事业今后的发展,郸城县教体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罗明党动情地说:“习总书记指出,‘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’,郸城县教体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精神,特别是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,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,深化教育改革,建设教育名城,提高教学质量,改善乡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,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,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,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,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、成效更可持续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