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DV现场
@~Connie~:三华人表示多年未入过去,系我小学嘎时候就有电视剧以资政大夫祠为取景地,相信改造后会成为花都一个靓丽景点
@海豚之吻:三华有好多青砖屋都租给外地人,如果像榔头古村一样保护好,很有价值,特别是锁龙桥,怕没几个人知道。
@Vanessa:如果补偿合理的话,很少人愿意做钉子户!拆迁过程,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具体细化。有些人一本证两个楼梯可以拿两个指标,邻居一本证一个楼梯只有一个指标,同样的面积。有个别人在耕地上面建筑房子也有指标,但按照标准应该只能货币补偿等等!!感觉目前操作方式不统一,村民才不知道应该如何做,也就多了一些钉子户了(个人见解)
这里是花都早晨,谢谢你的阅读!
儿子之前老是和我说我晒太阳晒得不够,先生也说人的背就是我们的太阳能板,要常晒晒,否则一定会缺钙。这个春节几乎每天都是艳阳天,确实感觉有点像是过暑假而不是春节。我几乎每天都找机会去晒太阳,开车也把车顶的窗打开晒晒。
拿着绿色大伞晒太阳
几年前带着父母自驾去过花都的洪秀全故居、石头博物馆,而圆玄道观、资政大夫祠还没去过。大年初四兴致勃勃地驱车前往花都圆玄道观,想着在那里也能晒太阳;万万没想到考虑到节日上香的人会比较多,道观所以完全不开放。
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费口舌难为俩保安大哥了,下车站在铁栏杆前向里张望了一下,保安大哥安慰我们说其它的非宗教的旅游景点都开放,于是我们直接再上车前往花都有名的“资政大夫祠”。
我用手机拍的资政大夫祠建筑群
买了十元一张的门票,查验了健康码,我们就进到了建于1863年,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八年历史的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广场上,游客不多很理想。因为是冬天,祠堂前的荷花池是干的,没有夏天的那种美景。整个大夫祠比我想象得要震撼很多,极具岭南建筑的传统风格,又具有南方园林的特色,关键它是广州地区目前发现的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。
我对各种祠堂一直有好感,觉得家族有自己的祠堂是件好事,国外有教堂,人们时不时可以去教堂和上帝、牧师或自己对话;而有祠堂,人们可以去祠堂和列祖列宗或自己对话,那是一个能够容易让人正念安静的地方。
资政大夫祠堂建筑群前有广场,后有花园,纵深有59米之长,建筑面积共5448平方米,很雄伟!有资政大夫祠、南山书院、亨之徐公祠和国碧公祠;为了不落下各个角落,我们决定从每个门进入后一直走到底,再走出来进另外一个建筑的门;而不是在里面直接穿过连接每个建筑之间狭窄的青云巷。
连接每个建筑之间狭窄的青云巷
现在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建筑,在不同的建筑厅堂内是展示广东民俗的博物馆,有粤剧的历史介绍及服饰等;也有广东古时候特有的“灰塑”工艺品。
灰塑金蟾吐瑞气
灰塑金蟾吐瑞气,金蟾是古代传说中的月精,古人认为金蟾吐瑞气,得之可以致富、祛病、驱邪。
建筑群居中的就是资政大夫祠,头门很宽有15米,大门上石额刻着“资政大夫祠”。两侧为镬耳封火山墙,灰塑博古瓦脊,一看就是大户人家才会有的气派装饰。
三座祠中最牛的文物是大夫祠前院天井内的圣旨牌坊,连州青石打制,面宽9.35米、高9.8米,上层檐下是青石打制的如意斗拱,正面悬刻“圣旨”,背刻“恩荣”及同治皇帝所颁的诏书,封徐德魁(兵部郎中徐方正的祖父)为资政大夫的诰命。意思是祖父勤于业绩,促成了孙子徐方正成为官才德兼备,为朝廷做出贡献,故皇上封赐已经去世的徐德魁为资政大夫,并建立祠堂,以资纪念。
前院天井内的圣旨牌坊
圣旨牌坊背面刻着“恩荣”及同治皇帝所颁的诏书
走进大夫祠中央的祠堂,墙壁上挂着祠堂主人徐方正、徐表正两兄弟的生平事迹的油画。详细读了每幅画的文字介绍,满满的正能量。徐家俩儿子的父母虽然是农民,但是还是想办法让孩子读私塾,学文化,第一次兄弟俩参加科举考试没考上,回乡的路途中经过现在的南京,偶尔看到了《资治通鉴》这本书,拿自己的衣服给了当铺,借了钱把书给买下来了。第二年再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,后来再参加殿试、面试都过了,至此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全家人的命运。
小时候看过《七品芝麻官》的电影,祠内有对从一品到六品官阶的备注,资政大夫属于二品,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级别了:
一品,光禄大夫, 荣禄大夫
二品,资政大夫, 通奉大夫
三品,通议大夫,中议大夫
四品,中宪大夫,朝议大夫
五品, 奉正大夫奉直大夫
六品, 奉正大夫奉直大夫
祠堂带有一个花园,里面至今还保存着一口仍然有水的古井。
大夫祠的后花园
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资政大夫祠呆了几个小时,很有穿越感,很欣慰广州最壮观的祠堂得以保存下来。
*******************
欢迎留言互动
长按二维码可直接加入公号
阅读关于上百篇文章
罗盘带我去旅行之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
陈子逸
清朝同治年间,三华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、徐表正共同任职兵部,深得朝庭赏识,同治皇帝把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、父亲徐殿魁封为"资政大夫",把徐表正的父亲徐爵魁封为"奉直大夫"。为炫耀皇恩,徐方正建造了资政大夫祠,徐表正则建造了南山书院,为赞先哲盛德,徐氏后代又续建 了亨之徐公祠。
说起三华村的徐氏家族,还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。道光十八年(1838年),逢朝廷三年大试,兄弟俩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。也许是巧合,徐方正入座在幸运号38号桌子,考试露出锋芒。金秋时节,成绩出来了。徐方正去探榜,发现自己中了第三十八名进士。那时,徐方正的喜悦跃在脸上。
资政大夫祠这组建筑就属于硬山建筑群体,在我国古建筑中祠堂是民间最主要的建筑之一,硬山式建筑墙体以標部相交处,墙身向上砌起搞出標木,在外墙体形成“锅耳,风火墙”并将標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。坐东南朝西北,140对230度左右。
迈的第一进就可以看到礼仪门。在广州地区,能有此豪华的礼仪门除了沙湾古镇的留耕堂那道礼仪门可比拟外,笔者找不到其他的了。
这是大夫祠的大堂。两旁是徐方正一生为官的壁画,后来画上去。
坤甸木做成的梁采用的是深雕手法,入木三分,人物栩栩如生。是雕木头里,不是浮雕。出于对文物的保护,也没有对木雕重漆。大家看到的是151年前的木雕工艺。
资政大夫祠旁边是配套的南山书院。徐表正建造的。
书院自然是教书育人的地方。书院里还有一个礼仪门。这个角度是坐在老师的座位上拍摄的。
书院里的灰塑挺多的。
每种灰塑代表的含义均不同。
这是凤中麒麟,比喻人中英杰。要想在广东看到更多的灰塑,建议去陈家祠看。
亨之徐公祠。这是祠堂,但里面改成了粤剧馆。
在这里可以了解一些粤剧的历史和人物。
后院还挺大的。也基本这样的建筑。主要是两祠一院,都有侧面相通,格局均按风水理论布局。大夫祠坐落的广州三华村,是黄花岗起义72烈士中的16位的故里。
“罗盘带我去旅行之XX”文章是系列,内容涵盖传统民俗、人文建筑、风水、自然地理等。欲了解更多传统文化,敬请阅读《天意密码》,某宝网搜书名,带你看不一样的世界,千万别错过。